
一、案情摘要
案由:走私废物罪(二审改判缓刑)
基本事实:
被告人 Z 通过伪报方式走私废五金 196 吨,具备从犯、自首、认罪认罚、退缴违法所得 5 万元等情节。公诉机关建议量刑有期徒刑 1 年 2 个月至 1 年 4 个月并适用缓刑,一审法院某市中院以 "量刑建议理据不足" 改判有期徒刑 2 年并处罚金 8 万元。被告人上诉后,本所何润榕律师团队代理二审辩护,最终某省高院改判有期徒刑 1 年 3 个月,缓刑 2 年,罚金减半。
二、辩护核心争议与策略构建
(一)争议焦点精准定位
1、量刑失衡问题:在法定从宽情节齐备的情况下,一审实刑判决是否违背罪刑相适应原则?
2、程序风险评估:认罪认罚案件上诉是否必然引发抗诉?如何界定 "合理上诉" 与 "背弃承诺" 的边界?
(二)立体化辩护体系构建
1、规范依据层
(1)援引《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(试行)》,论证从犯地位(应减轻处罚)、自首(可从轻 / 减轻)、认罪认罚(法定从宽)等情节的叠加适用规则。
(2)结合《2019 年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》关于 "量刑建议明显不当" 的审查标准,指出一审判决对公诉机关量刑建议的否定缺乏实质说理。
2、实证抗辩层
制作类案检索报告,梳理近三年某省同类案件量刑数据,证明同情节案件普遍适用缓刑且罚金在 2 万 - 5 万元区间,凸显本案一审量刑偏离区域司法标准。
3、社会效果层
向社区矫正机构提交被告人社会危险性评估材料,促成《调查评估意见书》明确 "适宜社区矫正",强化缓刑适用的必要性依据。
4、程序沟通层
主动约见二审法官与承办检察官,书面说明上诉目的系纠正量刑失衡而非否认犯罪认诺,消除 "上诉即反悔" 的认知偏差;提交《预存罚金申请书》,以实际行动证明悔罪态度。
三、辩护核心争议与策略构建
(一)二审改判要点
法院采纳辩护意见,认定一审某市中院未充分评价从犯、自首等法定从宽情节,量刑过重,某省高院作出如下改判:
1、维持原判关于定罪及财产刑执行方式的判项;
2、刑期调整为有期徒刑 1 年 3 个月,适用缓刑 2 年;
3、罚金减半至 4 万元。
(二)认罪认罚案件辩护进阶路径
1、量刑辩护的三重维度
(1)规范分析:建立 "构成要件→情节评价→量刑规则" 的法律推演模型,精准定位量刑建议采纳争议的规范依据。
(2)实证支撑:利用裁判文书大数据进行类案比对,以可视化图表呈现量刑偏差,增强辩护意见的可接受性。
(3)风险防控:在上诉状及沟通中明确区分 "认罪认罚" 与 "量刑异议",避免因表述不当引发抗诉风险。
2、二审沟通的专业范式
(1)提交结构化辩护意见:分 "事实认定"" 法律适用 ""量刑建议" 三部分,附类案检索表、情节量化分析表等可视化附件;
(2)强调制度价值:阐明上诉权的行使是对认罪认罚制度 "实体从宽 + 程序公正" 双重目标的维护,而非对制度的背离。
3、辩护能力的进阶方向
(1)量刑规范化技术:掌握《量刑指导意见》的情节调节比例计算方法,构建 "基准刑→调节刑→宣告刑" 的量化辩护模型;
(2)跨部门协同能力:熟悉社区矫正评估流程,提前介入社会调查环节,为缓刑适用提供实质性支撑;
(3)精准沟通技巧:针对不同司法主体(法官侧重规范逻辑、检察官关注监督效果)调整辩护策略,实现有效辩护。
四、结语
本案的改判实践表明,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,辩护律师的职能已从 "协商量刑" 拓展至 "救济失衡"。当一审出现量刑明显不当情形时,需以 "规范分析为基、实证数据为器、沟通协调为桥",构建包含法律依据、司法惯例、社会效果的三维辩护体系。这既要求精准把握量刑规范的微观适用,更需具备宏观上推动个案公正与制度价值统一的专业能力 —— 唯有将规范理性与实务智慧深度融合,方能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实现有效辩护的突破。
联系方式:
电话:13826035375
邮箱:13826035375@163.com

注:本文案例经脱敏处理,核心办案流程及辩护策略具有典型参考价值。如需专业刑事辩护法律服务,可联系合邦刑辩何润榕团队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。
